《中国民航报》、中国民航网 记者胡夕姮 通讯员俞成、汪欣荣、陈莹玥 报道:近日,华东空管局技术保障中心成功推出面向空管通导业务的智能体系统,标志着华东空管通导业务转型升级迈出关键一步。该系统深度融合空管领域专业知识与业务流程,通过本地化部署和多模型协同,实现对业务数据的智能解析、故障推演及运维辅助决策。
测试系统于4月下旬上线以来,相关验证场景应用成功落地。以资质排查类应用为例,新员工知识学习问答平台的资料检索平均耗时,从10分钟以上缩短至1分钟左右,效率提升90%,大幅提高了员工自主学习和培训的效率,为空管安全运行注入“智慧动能”。
技术突破:大模型深度融合空管复杂业务
该智能体系统是基于先进大语言模型与推理技术构建的专业化、定制化智能应用载体,能深度理解空管领域知识、流程与规范,精准对接复杂业务需求,挖掘分析数据、解答问题,提升业务处理效率。
“智能体就如同‘多面专家’,可有效打破信息壁垒,将复杂业务流程转化为高效协同的数字化解决方案,为通导全业务链提供精准、高效、协同的智能决策支持。”技术保障中心工作人员表示,该系统拥有多维度知识与专业模型库,能够覆盖监视、通信、动力等专业领域,通过业务规则智能解析、日志故障关联智能推演等,自动生成运维建议,减少人为操作风险。
精准赋能:四大应用场景成功提升运维效率
在实际应用方面,技术保障中心基于空管通导业务实际需求,通过多模型对比、文档切分策略优化及参数调优,为智能体系统定制了四大智能化应用场景。
其中,资质排查类应用依托知识学习与问答平台,显著提升了员工的自主学习效率;岗位日志类应用通过自动化解析与向量库构建,实现历史记录的快速检索与事件追溯;手册快速问答功能不仅能即时调取技术文档和操作指南,为业务熟练的员工提供备忘录支持,还能辅助生成标准化报表;应急排故助手则通过关联历史故障案例与处置流程,为突发问题提供处置决策参考意见。这些场景化功能的协同应用,为空管运维的精准化、高效化奠定了坚实基础。
技术底座:低代码开发平台与虚拟化部署框架
为了快速响应需求变化,加速应用落地进程,技术组成员经多方考量,最终选用Dify平台进行系统研发。Dify平台是一个专为大语言模型开发和运营设计的开源平台,支持自然语言指令定义智能体,集成多模型混合调度能力,允许灵活调用Qwen、DeepSeek等。其以低代码开发模式为核心,极大简化了AI应用的构建与迭代流程。通过可视化画布与预置组件库,用户无需编写代码即可设计复杂工作流,例如上传值班记录、日志自动归档等。此外,插件式功能扩展与知识库灵活管理进一步降低了技术门槛。
考虑到空管业务对实时性和安全性的严苛要求,技术人员采用vLLM(超大规模语言模型)推理框架进行虚拟化部署,实现了高并发处理与低延迟响应目标。其多模型混合调度能力支持任务场景灵活切换,优化长文本生成效率,使问答与日志生成等关键环节的性能显著提升。vLLM的独立部署架构还能及时修复漏洞,降低外部风险,为空管系统稳定运行提供可靠保障。
作为空管深度融合AI技术的标杆实践,智能体系统的上线,验证了大模型技术在高安全性行业的可行性。“Dify的低代码特性与vLLM的高性能优势,为空管行业提供了‘轻量化、强能力’的AI解决方案”,技术保障中心AI专项工作技术组表示,“未来,我们将持续深化技术应用,让AI真正成为安全保障与效率提升的核心引擎。”面向未来,在华东空管局“拥抱AI,智创未来”精神的指导下,技术团队将以多模态能力扩展为核心方向,集成语音、图像与视频识别功能,继续强化智能体的多源感知能力,推动各类AI应用场景全面落地。(编辑:孙文瑾 校对:金杰妮 审核:韩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