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航报》、中国民航网 记者路泞 报道:支线机场作为连接区域与全国航空网络的关键节点,是激活地方发展动能、服务国家战略布局的重要支撑。近日,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花土沟机场”正式更名为“海西茫崖机场”,这一更名不仅是名称的更迭,更是对支线机场战略价值的深度挖掘,为茫崖市乃至青藏高原边缘区域的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花土沟机场自2012年始建、2015年6月26日通航以来,已成为改变当地交通格局的关键力量——截至2025年10月26日,累计完成运输起降6676架次,旅客吞吐量578858人次,货邮吞吐量2065.188吨,彻底结束了当地群众出行不便的历史,为海西地区发展奠定了坚实的交通基础。
随着区域发展格局的升级,原有名称已难以匹配城市战略定位。2025年3月14日,机场通过微信公众号发布更名征求意见公告,拟用“海西茫崖”“海西冷湖”等名称替代原有名称,充分彰显了对地域特色与发展需求的考量。经过公众意见征集、专家论证和综合评估,中国民用航空局最终批复同意更名为“海西茫崖机场”,于近日完成全部名称标识更换。这一过程既是对《地名管理条例》的严格遵循,更是支线机场主动对接城市发展的生动实践,实现了机场功能与城市定位的同频共振。
茫崖市蒙古语意为“额头”,地处青、新、甘三省区交汇中心,区域面积达4.99万平方公里,是“稳疆固藏的重要战略支撑点”和西部腹地综合交通枢纽。更名后的海西茫崖机场,精准对接茫崖“青海西大门”的战略定位,进一步强化了其通甘进疆入藏的交通枢纽地位。
目前,机场已开通至西宁、敦煌、德令哈等核心航线,未来计划拓展至库尔勒、若羌等疆内城市。这一航线网络的优化,将与茫崖境内的格库铁路、315国道、格茫高速及国家重要油气输送管线形成立体交通体系,让支线机场从“单一出行通道”升级为“跨区域物流人流集散中心”,为区域互联互通提供更高效的航空支撑。
支线机场的核心价值之一在于通过航空动能赋能地方产业升级,海西茫崖机场的更名正是对这一价值的精准落地。茫崖市正构建以油气产业为主,盐湖化工、风电新能源、天文科技、文旅产业为辅的“一主多元”发展结构,而机场则成为串联各类产业的“空中桥梁”。
海西茫崖机场的更名,使其更深度地融入青海“一芯一环多带”生态旅游发展格局。依托这一交通支点,茫崖可进一步深化“新青甘”五城旅游联盟合作,借鉴中卫机场“航空+旅游”定制化经验,推出“机票+景区门票+酒店住宿”一站式套餐,吸引更多游客抵达。同时,机场名称与城市品牌的统一,将强化“茫崖文旅”的整体辨识度,助力艾肯泉等网红打卡点向成熟景区转型,推动全域旅游从“流量”向“产值”转化。
从“花土沟”到“海西茫崖”,名称的变更背后是支线机场战略定位的升级。作为青藏高原边缘的重要航空节点,海西茫崖机场的发展实践生动诠释了“小机场也能有大作为”——既保障民生出行,也是支撑产业升级的“动力源”,更是链接区域协同的枢纽港。随着航线网络的持续拓展和服务能力的不断提升,这座机场将进一步夯实茫崖“青海西大门”的战略地位。(编辑:李季威 校对:张彤 审核:程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