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航报》、中国民航网 记者路泞 通讯员亢煊柠 报道:清晨的客舱内,东航西北分公司00后乘务员房灿正仔细检查应急设备,指尖划过安全标识的动作干脆利落——这是她曾在东部战区海军服役时养成的习惯。从军营到东航,从军装到工装,这位年轻党员身上,始终闪耀着“退伍不褪色”的光芒。在东航,像房灿这样的退伍军人还有许多,他们带着军旅生涯的印记,在民航一线续写着“为人民服务”的承诺。


(本文图片均由李卫团拍摄)
2018年,18岁的房灿穿上蓝军装,成为东部战区海军的一名义务兵。两年服役期里,她不仅练就了扎实的军事素养,更在重大演习演练中深刻体会到“使命重于泰山”。“记得一次演练任务,我们连续72小时高强度值守,海浪不断拍打着舰艇,我们却必须精准完成设备操作。”她说,那一刻,“纪律”和“担当”不再是口号,而是关乎任务成败的坚定信念。此外,部队系统的消防安全培训让她对“安全”二字生出更深的敬畏——这些经历,成为她日后工作中最坚实的根基。
2020年退伍后,房灿进入大学校园继续深造。毕业后,怀揣着对蓝天的热忱,她加入东航,成为一名空中乘务员。初入岗位时,身份的转变曾让她倍感压力:“过去在部队是‘听令而行’,如今在客舱要‘主动服务’,需要以更细腻的同理心感知旅客需求。”但军营锤炼出的适应能力很快发挥了作用:作为新乘班班长,她将部队“传帮带”的传统延续下来,手把手帮助同事攻克业务难题;遇到旅客突发状况时,她总能像在部队处置紧急任务般沉着应对,迅速找到解决办法。
今年7月,作为新乘的房灿,首次以乘务员身份参与暑运。在一趟满客航班上,她留意到一位独自出行的老年旅客——这是老人第一次坐飞机,面对陌生的客舱环境,眼神中满是局促。房灿主动上前,从协助安放行李、讲解安全须知,到途中细心关注老人需求,全程耐心陪伴引导。飞机平稳落地后,老人紧紧握着她的手连声道谢:“姑娘,多亏有你,不然我这心里真没底。”那一刻,房灿忽然明白:过去在舰艇上守护海疆安宁,如今在客舱里守护旅客平安,这份“守护”的本质从未改变。
在东航,退伍军人身上那股深入骨髓的“军人作风”,早已渗透到工作的每个细节,这在房灿身上体现得尤为鲜明。
每次飞行前,她总会对着镜子反复整理制服,这份对仪容仪表的严苛,正是从军容风纪的要求中延续而来。每次航前检查,她都会像当年在部队清点装备一样,逐件核对应急设施,哪怕是安全带卡扣的松紧、氧气面罩的固定位置,都要反复确认。在她看来,客舱就是另一个“阵地”,“部队里要求被子叠成‘豆腐块’,物品摆放横平竖直,客舱里的救生设备、餐食推车、旅客行李摆放,同样要做到规范有序、分毫不差。”她还说道:“在军营,一个细节失误可能影响任务成败;在客舱,一个疏漏就可能关乎旅客安全,丝毫马虎不得。”
这种“令行禁止”的纪律性和“精益求精”的较真劲,成为她胜任工作的本能。遇到航班延误,她会像执行紧急集合命令般迅速调整状态,第一时间向旅客说明情况、做好安抚;面对旅客提出的特殊需求,她总能以部队培养出的执行力高效响应,从协助行动不便的旅客就座,到为带娃家庭准备备用毛毯,每个环节都透着军人特有的周到与可靠。
从军营到客舱,变的是岗位场景,不变的是刻在骨子里的作风。房灿用行动证明——那些在军旅中锤炼出的品质,早已成为她服务旅客、守护蓝天的“隐形铠甲”。
“岗位变了,初心永远在线。”这是房灿常挂在嘴边的话。穿上东航制服的每一天,她总会想起退伍时的誓言:“无论身在何处,总要做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在她心里,万米高空的安全守护,客舱里的耐心应答,都是对这句话的践行。“以前在军营,‘为人民服务’是扛在肩上的责任;现在在民航,这五个字化作了对每位旅客的守护。”从部队到东航,换了赛道,但那份初心从未褪色。
从守护海疆的军营到翱翔蓝天的客舱,房灿用行动诠释着“退伍不褪色”:脱下军装,她仍是那个敢担当、能吃苦的“战士”;换上工装,她成为守护航班安全的民航人。这份“初心未改”的坚守,正是她献给蓝天最真挚的承诺。(编辑:李佳洹 校对:陈虹莹 审核:韩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