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3日13时25分,我国在海南岛东北海岸的文昌航天发射场成功发射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器,中华民族将第一次迈出地球、造访太阳系的另一颗行星,举国为之振奋。
当我们把镜头调转,人群拥促在湛蓝大海与金黄沙滩之间,撑起伞或者搭起帐篷,有的用望远镜凝望,有的则用相机定格。在火箭助推器的咆哮声与人们的欢呼声中,感受着排山倒海的震撼感。“到文昌看火箭”是文昌市乃至海南省吸引游客的重要体验项目,每当碰上火箭发射,发射场所在的龙楼镇都能涌进数万人,为当地带来可观的旅游收入。
不得不说,飞翔之于人类是永恒的渴望。就连观看飞行也足以让一部分爱好者血脉贲张。航天如此,航空亦然。航空爱好者和摄影爱好者在国内许多大型机场的外围探寻出许多绝佳的观测点和拍摄点。北京首都机场旁的西湖园,常常可以看到人们一边在草地上野餐,一边望着飞机起起降降便是一整天;成都双流机场附近,为了烘托欣赏飞机身姿的气氛,人们兴建空港花田,低空盘旋的飞机扰动气流,千朵万朵随之摇曳;在香港国际机场,狂热的摄影爱好者甚至乘坐游艇到海上或者爬到山上,只为开辟新的拍摄角度。
到目前为止,拍飞机、看飞机尚处在自发组织的阶段,大家通过网络建立小圈子,分享经验心得。一方面还没有给机场或者所在地区带来规模化的效益,另一方面也还没有实现大范围推广民航的效果。
航空和旅游的联系是如此紧密,常常被捆在一起讨论。通常而言,航空对于旅游的工具价值是人们关注的重点。但在某些特定的环境下,航空本身就有其独特的观赏价值。加勒比海上的圣马丁岛上有两个看似平凡的海滩——马霍海滩和天体东方沙滩,只因与机场跑道仅一铁丝网之隔,能让游客一遍躺在沙滩椅上,一边近距离观摩飞机而闻名,每年到岛上旅游的游客达百万人次。笔者到西部的一些支线机场出差时,发现有些机场或是建在雪山脚下,或是建在无边无际的草原上。代表工业之美的现代客机与自然之美融为一体,令人神往。这些机场可以尝试和当地政府开展合作,深度开发航空本身的观赏价值,让其成为当地的新晋景点。
每年各地举办的航展场场火爆,体现了人们对于近距离接触航空器的热情。但航展举办的城市、数量以及持续的时间都相对有限,无法在航空科普上覆盖更广泛的人群。在拓宽航空科普的渠道上,机场可以充分利用地利优势,主动开辟一些位置合适、安全无虞的地方作为露营地,与学校等单位进行合作,举办郊游活动。在不影响正常运行的前提下,为更多人创造更多更多人观看、拍摄飞机的机会。(《中国民航报》、中国民航网 记者刘韶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