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几个月的努力,最近,内蒙古机场集团传来了好消息,其运输生产结构优化取得了初步成效,旗下9座机场客流实现了正增长。据统计,7月内蒙古机场集团完成旅客吞吐量169.2万人次,环比增长39.5%。
在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战略成果背景下,在开展常态化疫情防控、积极推进复工复产的重要时期,中小机场的增长是如何实现的呢?实践证明,一方面,需要结合自身实际,利用集团化发展等优势,找准定位;另一方面,也要紧抓暑运高峰的机遇,全力优化航空公司、机型、航线,推出旅客需要的产品。
不同的机场运营管理模式各有特点,但是总体来看,跨省或者省内统一成立机场运营管理机构已经成为国内机场运营管理的主流模式之一。发挥集团优势,积极融入地方,可以说是应对危机、实现增长的好办法,可以让集团内的机场找准区域坐标,实现差异化发展。以东部机场集团为例,他们结合“十四五”规划编制,指导各机场加强规划研究。连云港机场重点支持中国(江苏)自由贸易试验区(连云港片区)和国家东中西区域合作示范区建设。徐州机场主要定位为淮海经济区中心机场、“一带一路”重要节点机场”。扬州泰州机场计划致力于打造国际旅游航空枢纽、长三角旅游门户机场,带动扬州市、泰州市和周边旅游业发展。
这样的区别定位,让集团内的机场在进行改扩建规划、服务策略制定的过程中,都能够有标准可循,在合适的坐标上完成建设、发展、运营。
要在区域、集团平台上更好发挥作用,各地中小机场也要苦练内功,深挖潜力,根据疫情防控情况的变化随时做出调整。比如,引入更大机型,提高中小机场时刻资源利用效率;或是视情况将串飞航线改造成直飞航线,减轻枢纽机场时刻资源压力。据了解,6月和7月,内蒙古机场集团协调两家航企交回未能执行时刻,为其他航企提供了时刻资源。利用空余时刻,重庆航空分别加盟了通辽、赤峰、锡林浩特至呼和浩特的航线运营,天骄航航空开通了“支支通”航线。在机型优化方面,大机型的加入,使支线至呼和浩特航线每天增加了3500多个座位。同时,呼和浩特至广州、成都、上海航线陆续更换了宽体机运营。
察势者明,趋势者智。适应疫情长期存在的新形势,打好疫情防控的主动仗,才能变压力为动力,让中小机场的发展基础更加牢固,空间更加广阔。( 《中国民航报》、中国民航网 评论员 韩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