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为顺应跨境电商物流需求,国内多地新开并加密国际货运航线航班,带动航空物流网络建设进入提质增效新阶段;3月17日,跨境电商零售出口(9610模式)“跨关区退货”监管模式在四川成都和浙江杭州正式落地,让平台企业“卖全球”无后顾之忧;随着《关于进一步促进航空口岸通关便利化若干措施的通知》发布,以“更高安全”保障“更大便利”有了政策支持。随着航空运输的发展,中国与世界的距离正在不断拉近……
市场:从规模扩张到精准适配
在传统观念里,吃海鲜似乎只是沿海地区的“独有便利”。如今,借助成都航空口岸的“进口空侧内转”模式,北欧三文鱼能在48小时内被端上内陆市民的餐桌。在厦门空港口岸,密集的货运航线为福建及周边省份的“中国制造”提供了更为便捷的出口通道,多家头部跨境电商平台先后落地,推动开放型经济高质量发展。
超过10万家跨境电商主体、年进出口额逾2.63万亿元——跨境电商已成为我国外贸发展的新动能、产业发展的新赛道。
面对跨境电商发展新常态,我国跨境电商平台通过航空直邮实现欧美奢侈品“次日达”,并敏锐捕捉国内“下沉”市场的潜在消费空间,深入各地的制造业产业带,构建起触达县乡的庞大供应链。与此同时,这些平台以高性价比的商品和快速配送服务受到海外市场的青睐,并由此重塑了航空运输市场。企业在“卖全球”中发展,消费者在“买全球”中受益。在全球供应链重构的背景下,航空物流从粗放式运输转向精准化服务,以满足碎片化、高频次订单需求。
“把商品存放在离消费者更近的地方”。海外仓是跨境电商重要的境外节点,是新型的外贸基础设施。作为具有代表性的跨境电商物流服务企业,菜鸟全球供应链已在欧洲、北美、亚太等区域的18个国家和地区运营超40个海外仓。多点开花的海外仓,正在助力国货加速“出海”,同时也让外国消费者享受到更快捷的收货、退货和售后体验。自今年初以来,京东物流以海外仓为核心,持续加快在东南亚、日韩、中东、欧洲、美洲等地区的开仓步伐,扩大全球“2日~3日达”时效范围,推动形成“全球电商一盘货”服务能力。
消费距离的不断拉近,还离不开政府与行业的支持。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促进跨境电商发展,完善跨境寄递物流体系,加强海外仓建设。民航局相继出台《民用航空货物运输管理规定》《民用航空危险品运输管理规定》《航空前置货站发展指南》等文件,夯实航空口岸货物操作保障能力,巩固国际货运发展良好态势。其通过聚焦基础设施建设,增强航空枢纽的集聚效应和辐射带动作用,同时引导行业落实标准化、规范化操作,鼓励创新服务保障模式,以智慧物流建设驱动行业数字化转型。
而在更高层面上,共建“一带一路”与《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通过政策协同,覆盖东南亚、中东、非洲等新兴市场,形成了全球最大的自由贸易区,为航空物流和跨境电商发展提供了巨大的消费市场。在“硬联通”和“软联通”的助力下,航空物流业不断提高服务效率,降低运营成本,打造多式联运网络,加强数字基建合作,将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和全球资源的高效流动。
口岸:从通道节点到生态枢纽
航空口岸具有跨境客货运输效率高、往来便利、时效性强、受地理因素影响小等特点,在服务对外开放、促进贸易发展、便利人员往来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面对跨境电商、航空运输快速发展的趋势,越来越多的航空口岸积极优化监管流程、释放发展活力。
2024年12月,海关总署推出优化跨境电商出口监管的若干措施,在成都等20个直属海关试点9610模式(跨境电商零售出口)跨关区退货政策,允许企业灵活选择退货口岸。随着试点的落地,从广州、上海等口岸出口的商品如需退货,可经成都等口岸快速进境,再通过国内分拨中心二次出口。从“货通全球”到“退货无忧”,依托航空口岸“7×24小时”通关保障机制,叠加采用“提前申报”“优先查验”等便利措施,结合逆向物流解决方案,能显著降低物流成本,退换货效率也进一步提高。
在山东青岛,航空专用产品可通过自贸区、海关和企业共同搭建的航空产品垂直领域专业跨境电商平台,以9710模式(跨境电子商务企业对企业直接出口)申报出口。与一般贸易模式相比,9710模式简化了中间环节,提高了交易效率,为企业拓宽了销售渠道。
中国开放的大门越开越大,需要航空口岸做大做强。为服务高水平开放、高质量发展,持续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口岸营商环境,今年2月6日,海关总署会同国家移民局、中国民航局等部门联合出台《关于进一步促进航空口岸通关便利化若干措施》(以下简称《措施》),提出5方面16项举措,以更高水平的安全保障更加高效的通关便利。
为推动实现货物通关“零等待”,《措施》提出要优化完善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成渝地区等主要航空枢纽试点7×24小时通关,推广机坪“直装直提”模式,生鲜、精密仪器等时效敏感货物可实现“落地即分流”。针对重点航空口岸枢纽能力建设,《措施》明确支持北京、上海、广州等国际航空枢纽和鄂州专业性航空货运枢纽增加航线,区域性枢纽可申请开展全货机业务,串飞国际航班的国内段支持“一票到底”,做大做强国际货物中转业务。此外,进一步提高航空口岸公共服务水平、降低综合物流成本、扩大利用公共信息平台、强化收费目录清单管理等也成为未来的发展方向。
近日,南航在广州白云机场保税区创新打造全国首个获批“双前置”资质的货站,集成民航安检前置、海关通关、货物组板等核心功能,实现安检标准与海关监管要求的有机融合。出口企业可在货站“一站式”完成清关、收运、安检、组板等操作,出口货物直送机场装机离境,货物等待时间缩短超50%,有效提高口岸通关和物流运转效率。
北京首都机场航空口岸于2023年底创新开展“连程直转”业务,将原有4次货物交接共10个步骤减少为1次交接,货物操作时效由原来24小时~36小时缩短为3小时~8小时,为企业节省了大约70%的地面物流操作时间,降低约20%的操作成本;上海市则积极推动航空货运设施布局优化、智能货站和海关集中查验中心建设、航空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建设,优化进口货物处理流程。随着粤港澳大湾区机场群、成渝世界级机场群等规划战略落地,这些中国经验或将形成示范效应,为全球航空口岸治理提供新范式。
智慧:从效率工具到战略壁垒
如今,数字化、新技术正推动和引领着全球的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通过综合利用智能化设备和技术,我国航空物流业逐步构建起数字化货运生态,推动航空口岸客货跨境流动便利性增强,促进了航空产业和新兴业态的集聚发展。
近年来,部分航空口岸依托国际贸易“单一窗口”,积极试点和开发建设航空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取得明显成效。厦门航空口岸首创“单一窗口+航空物流”模式,将传统进口业务中的纸面交接环节从原来5次减少为1次无纸化交接,整体物流作业时间最快可缩短90%以上;出口业务的纸面交接环节从原来的6次减少为1次线上办理,货代外勤工作量减少约60%。广州市则开展航空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建设试点,整合航空口岸物流各环节资源,实现不同类型主体的互联互通、共享共用、协同作业。
鄂州花湖国际机场创新航空货运模式,实现单证智能审核、口岸智慧检查、物流智能监控,充分发挥鄂州空港保税物流中心(B型)、国际航空货运枢纽等平台功能,在11个重要物流节点实现信息共享,为空运企业提供机场航班查询、出口运单全程追踪管理等一网通办服务,实现货到花湖“秒”通关。
一码通行,货畅其流。深圳机场的“货运一个码”系统引入货物条码标签,有效连通机场内部的各个操作系统,实现了保障全流程可视化。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该系统能从航班、运单、集装器等不同视角,全方位、全流程、实时性地展示锂电池、鲜活货物、贵重物品等特种货物信息,有效提高航空物流安全保障能力。
此外,上海海关抓住高附加值、低货量商品与跨境电商发展特点,实现小包裹高效通关,借助CT机智能审图等技术手段,实现了跨境电商包裹的“秒级验放”。
无人驾驶技术的推动应用也是智慧民航建设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杭州萧山国际机场、西安咸阳国际机场等在机坪引入无人驾驶货物牵引车,实现了一辆车减少一名转运司机的预期。同时,依托无人车云端智能管理平台,机场工作人员可以收到实时回传的视频和数据,从而进行有效的管理调度和远程监控。专家表示,无人驾驶技术能够兼顾节能、低碳的驱动系统与减少排放和能源消耗的发展原则,更能适应时代发展的趋势。
作为航空物流最重要的地面操作节点,机场货站是机场陆侧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据统计,货邮在机场货站的处理时间占到航空物流运输总时间的80%左右。为了让货站智慧运营系统与现场生产保障更加契合,四川省机场集团有限公司成功打造了货站智慧运营系统。它以运单为主线、以货物为核心、以现场应用为基础、以操作便捷和航班精益保障为目的,结合先进的智能终端和工业物联网理念,实现民航机场货运生产全流程自动、智能、高效运行,进一步增强了机场的货运竞争力。
由此可见,航空货运业竞争的关键,在于谁能充分利用相关数据,编织并完善智能运输网络。而随着《措施》的施行,各地正在深入推动“智慧海关、智能边境、智享联通”建设,将为航空口岸的高水平开放注入全新动能。(《中国民航报》、中国民航网 记者田以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