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汇总>民航报推荐
客流量节节攀升 新技术推动民航业变革
来源:《中国民航报》2025-07-25 10:30:00

航空旅行正经历结构性变革。数据显示,全球航空旅客数量持续攀升,预计将在2037年突破82亿人次。在此背景下,新技术成为消除行业痛点的核心引擎,人工智能(AI)、生物识别和自动化等创新技术不再停留于概念层面,而是切实重塑着民航业的运营模式,正持续推动航空出行朝更安全、高效、便捷且可持续发展的方向演进。

全球航空运输技术引领者国际航空电讯集团(SITA)近日发布的《SITA2024年航空运输业IT洞察》报告显示,影响行业发展的核心在于安全保障、运营效率和无缝旅客体验。与此同时,网络威胁升级、运营复杂度提升以及技术迭代加速带来的挑战亦不容忽视。

网络安全:从“可选配置”到行业生存“必答题”

数字化进程的加速,使民航业的安全风险呈指数级增加。从旅客数据到航班运行系统,航空公司与机场已然成为网络犯罪分子觊觎的“数据富矿”。一次成功的网络攻击不仅可能导致运营瘫痪、巨额经济损失,更会对企业声誉造成不可逆的损害,这是任何市场主体都难以承受的代价。

值得欣慰的是,行业正积极构建防御体系。78%的航空公司和52%的机场已将人工智能纳入网络安全的第一道防线,通过智能算法实现威胁的预判与拦截;机器学习技术则被用于漏洞扫描,将安全隐患消除在萌芽状态。航空公司在网络安全领域的表现尤为突出,这或许与其在全球化运营模式下面临的复杂威胁环境直接相关。

安全运营中心(SOC)逐渐成为行业“标配”,87%的航空公司和77%的机场已设立相关部门或机构,通过实时威胁监控与快速响应体系,保护其数字资产、信息系统和网络基础设施。此外,多因素身份验证(MFA)、数据加密等传统安全手段持续发挥基础防护作用。

网络威胁日益复杂,勒索软件的运用和网络“钓鱼”攻击手段不断增加。为此,民航业加大技术投入——提升防火墙性能、强化端点安全防护、搭建零信任架构成为主流选择。随着云系统应用的普及,远程访问安全管理与数据防泄露技术的重要性与日俱增。核心结论清晰可见:网络安全已从“可选配置”升级为“必答题”,成为行业生存与发展的刚需。

值得注意的是,若IT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不足,创新技术应用将成为无本之木。为此,42%的航空公司将IT系统升级列为优先任务。高速、安全的网络架构是保障值机终端、登机系统等关键系统顺畅运行的基础。

67%的机场制订了IT基础设施强化计划,旨在通过5G等技术部署,实现从行李追踪到数字化系统的全面升级,为可持续发展筑牢根基。云计算平台的规模化部署打破了实时数据共享的技术壁垒,推动民航业协同效率提高。

面向未来的IT建设不仅关乎效率提高,更致力于全链条体验优化。从飞机实时维护、空中交通管制自动化,到航企与机场的协同效率提升,底层技术升级正推动民航业向全场景智能互联演进。

人工智能:民航业全链条效率与个性化服务引擎

人工智能正全方位向民航业渗透:从飞机维护、机组调度到客户服务,智能化解决方案为各环节加装效率引擎。数据显示,74%的航空公司已将人工智能应用于内部运营优化。

聊天机器人实现了7×24小时旅客咨询响应,提供即时的客户服务。这些聊天机器人能够回答常见问题,如航班状态查询、行李托运信息、登机口变更等,大幅提高了旅客满意度。

智能预测工具利用机器学习算法分析历史数据和实时信息,提前预警航班延误风险。鉴于此,航空公司可以提前调整航班计划,优化资源配置,减少航班延误给旅客带来的不便。

相比之下,机场的人工智能应用进程稍显滞后,仅有18%的机场将其用于旅客服务。目前,机场主要在以下领域应用人工智能:智能导航系统通过室内定位技术,帮助旅客快速找到登机口、行李转盘等关键位置;智能安检系统利用图像识别技术提高安检效率,减少旅客排队等候时间。目前尚未有任何机场将人工智能纳入战略决策体系,这为后续发展预留了广阔的提升空间。

在行李管理领域,人工智能展现出独特价值:智能追踪系统通过实时位置监控与异常行为分析,可有效降低行李丢失率。精准的运输预测与负载均衡算法确保行李在正确的时间抵达指定地点。实践证明,采用人工智能行李解决方案的运营商不仅实现了成本节约,更显著提升了旅客满意度。

人工智能的价值超越自动化范畴,让服务更具个性化。航空公司可以根据旅客的偏好和历史数据推荐最适合的座位,通过分析旅客的消费习惯和偏好提供个性化的升舱建议,根据旅客的饮食偏好和特殊需求提供定制化的机上服务。智能数字助理则帮助旅客实现机场导航、语言翻译和实时登机信息同步,构建全流程智慧服务体系。

可持续发展:技术驱动下的行业转型与体验革新

可持续发展已从行业倡议升级为刚性目标,航空公司和机场正通过技术创新与运营优化,向净零碳排放目标迈进。数据显示,85%的商业航空公司正在投资节油机型,82%的商业航空公司正试图通过航线优化实现燃油效率提高。可持续航空燃料(SAF)的应用迎来突破,62%的航空公司已开始使用SAF,这一比例较2023年同期显著提升。机场在SAF领域的进展相对滞后,当前仅有22%的机场支持相关加油设施,但同比9%的增长率显示其追赶态势。

更多机场将目光投向能源管理,90%的机场启动了暖通空调系统升级与电力优化项目,74%的机场持续推进车队减排计划,72%的机场则强化了废弃物回收体系建设。

技术为可持续发展赋能。人工智能燃料优化工具帮助飞行员规划节油航线;数字孪生技术则通过虚拟仿真模型,助力机场实现能源效率的精准调控。与此同时,电动与氢动力飞机的研发虽处于早期阶段,却展现出颠覆行业的潜力,有望从根本上减少碳排放与化石燃料依赖。

生物识别技术正在颠覆传统出行流程,让旅客告别护照与登机牌的烦琐核验。在面部识别等数字身份解决方案的帮助下,旅客登机时间缩短30%,候机时间缩短60%,成效显著。

行业对生物识别技术的应用前景达成共识。75%的航空公司计划在2027年前部署相关技术,43%的机场将生物识别身份管理列为投资重点。然而,技术应用也伴随着新的挑战。45%的航空公司和39%的机场方面坦言,数据隐私与安全仍是主要顾虑。行业需要在便捷性与安全性之间实现平衡,通过合规的数据管理体系,夯实旅客信任基础。

生物识别技术的应用场景并未停留在机场范畴。未来,在大型活动入场、酒店入住、免税店购物等场景中,由于数字身份互通,消费者将享受全流程无缝衔接的便捷服务。科技将通过数据的有效应用,助力旅客的出行体验不断提升。

延伸阅读

技术融合驱动民航业迈向智能化新纪元

展望未来,民航业的技术革新将呈现多维度融合的快速增长。在网络安全、IT基础设施和可持续发展领域的持续投入,正在重塑行业的竞争格局。行业管理者唯有紧跟技术变革的步伐,找到正确的投资方向,方能在新一轮产业升级中抢占先机。

民航业以开放式体系架构拥抱技术变革,是顺应时代发展潮流的必然选择,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和巨大的发展潜力。然而,在这一过程中,必须清醒认识到所面临的安全、数据、标准和人才等诸多挑战,并通过采取有效的应对策略和措施,推动民航业实现高质量、可持续发展,为全球航空运输事业的进步作出更大贡献。

在技术融合的浪潮中,航空公司与机场的协同进化将成为关键。航空公司通过人工智能优化机组调度与个性化服务,形成核心竞争力。机场则依托5G、物联网和数字孪生技术,打造智能枢纽。打造空中与地面相融合的立体化智慧生态,将大幅提升民航业的整体运营效率和旅客出行体验。

挑战与机遇始终并存。跨主体的数据壁垒亟待打破。例如,在生物识别领域推动全球数字身份认证体系互认,在可持续航空燃料领域构建从生产到加注的全链条数字化追踪系统,让技术创新突破“孤岛效应”,形成规模效应。

此外,网络安全威胁的日益复杂化,要求行业持续加大在安全领域的投入,确保旅客数据和航班运行系统的安全。数据隐私保护需要更完善的行业标准,新兴技术的伦理风险则需要建立预研机制。

面对生成式人工智能可能引发的虚假信息风险、生物识别数据跨境流动的合规挑战,行业需要建立预警响应机制。欧盟《人工智能法案》的严格监管模式为高风险场景的技术应用提供了立法范本,值得行业借鉴。

当前,挑战聚焦于技术规模化应用的速度——如何在有限时间内实现创新解决方案的普及,成为行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命题。在聚焦技术突破性发展的同时,我们更需要以人文温度平衡技术理性,建立技术与人性的共生关系。民航业的未来图景将由技术创新与人文关怀共同绘制。

当人工智能从“效率工具”进化为“生态伙伴”,当生物识别从“流程简化”延伸至“身份赋能”,当可持续技术从“成本负担”转型为“竞争优势”时,航空旅行将超越物理位移的单一维度,成为安全、舒适与环保价值交织的沉浸式体验。旅客将享受到更加个性化、高效和便捷的服务,而民航业也将迈向更可持续和智能化的新纪元。(《中国民航报》、中国民航网 通讯员董晨晨)

责任编辑:zhangwei 000
推荐新闻: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东航江苏公司2025年职工子女暑托班圆满结业
民航湖南监管局党委中心组集中研读《习...
民航安徽监管局对芜宣机场开展暑运安全督查
中国民用航空宣传教育中心2024年度部门决算
中国民航报社有限公司2024年度部门决算
青岛空管站守护暑运天路 力保航班高效运行
便捷旅客出行路 乌兰浩特机场新增免费手...
海南航空出席2025年梅西大学中国校友会...
济州航空上半年航班准点率上升4.9个百分点
尖兵闪耀赛场 包头机场消防队全市比武展...
包头机场细化服务举措让旅客旺季出行更安心
江西航空开展八一建军节主题机上活动
锡林浩特机场探索非航新业态
上海监管局全力迎战台风“竹节草” 督...
河南机场集团启动危险品互信社区郑州试...
中国航油广东公司多举措严防基孔肯雅热...
我国自主研制新舟60民用搜救机在陕西成...
江西航空“成都—南昌”航线专属产品助...
东航云南公司地面服务部站坪保障中心用...
首都机场安保公司扎实开展分层分类廉洁...
返回首页
中国民航报社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24158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006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10120170026 网络视听许可证0113657

本网站所刊登的《中国民航报》及“中国民航网”各种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专栏资料, 均为中国民航报社有限公司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制作单位:中国民航网 办公电话:010-67355289 传真:010-67355289 通信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十里河2264信箱 邮政编码:100122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7355289 举报邮箱:news@caacnews.com.cn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常年法律顾问—北京市安理律师事务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