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航报》、中国民航网 记者张之涵 通讯员程诚报道:航班抵达目的地机场,旅客携带行李离开客舱后,很少有人再关注那些被遗留在座位旁的餐盒、饮料瓶等垃圾是如何被处理的。与国内航班垃圾和普通城市生活垃圾不同,入境航班垃圾来自世界各地,可能潜藏着未知病毒和有害微生物,必须及时进行专业消杀和无害化处理,以消除潜在的公共卫生安全风险。
为提高入境航班垃圾处置效率并增强安全性,重庆江北国际机场(以下简称“重庆机场”)创新建立全国首个入境航班垃圾无害化处理数智平台,并引入“智慧方舱”技术。自2023年9月投用以来,该平台累计处理入境航班垃圾520余吨,不仅增强了机场的应急处置能力,保障机场安全运行,也为社会公共卫生安全筑起了一道坚实防线。
高标准 严要求 填补国内入境航班垃圾分类处置空白
当国际航班抵达重庆机场之后,一场特殊的垃圾安全智能处理“变形记”随即展开。旅客离机后,机场清洁人员利用专业设备收集机舱内的废弃物并将其转运至重庆机场无害化处理方舱,在经过特殊处理后,这些垃圾将褪去“国际外衣”,成为普通城市生活垃圾。而在这个处理链条上,最关键的“智慧大脑”是入境航班垃圾无害化处理数智平台(以下简称“入境航班垃圾处理平台”)。

重庆机场入境航班垃圾处理方舱
“重庆机场入境航班垃圾处理平台按照《医疗废物高温蒸汽消毒集中处理工程技术规范》(HJ/T276)(以下简称《规范》)处理入境航班垃圾,不仅解决了垃圾处理标准不统一的问题,也避免了相关垃圾在经处理后被违规二次利用的风险”。重庆机场集团园区开发分公司相关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在各类垃圾处理标准中,医疗垃圾处理标准最为严苛。因此,重庆机场主动提高标准,从一开始就采用高标准和高规格的消毒灭菌流程,从源头上切断潜在病毒的传播渠道,为公共卫生安全把好第一道关。
依托新技术,重庆机场在处理入境航班垃圾时直接将其送入无害化处理方舱,经过预真空、升温、蒸汽消毒、泄压排气、后真空流程完成高温灭菌。在这个过程中,高温蒸汽消毒灭菌率高达99%,而从无害化处理到破碎毁型处置完成仅需50分钟。
目前,全球很多大型机场都拥有国际航班垃圾就地无害化处理设施。在国内,重庆机场入境航班垃圾处理平台的研发和投用填补了我国在这一领域的空白。“该平台启用后,很多机场都来考察学习。”上述工作人员告诉记者,除了重庆机场,现在秘鲁利马国际机场、洪都拉斯帕尔梅罗拉国际机场、美国亚特兰大哈兹菲尔德国际机场等也在使用该平台。“很高兴中国智慧能够为全球航空业绿色发展贡献力量,这既是对我们技术能力的肯定,更是中国制造实力的生动体现。”
高效率 零污染 闭环处置确保带菌空气零外排
在入境航班垃圾处理平台投用前,重庆机场在实践中发现,以传统方式处理入境航班垃圾,由于处理链条较长,可能存在入境航班垃圾处理不到位、病毒和有害微生物传播等风险,且对周边区域存在较大的环境影响。
“传统的机场入境航班垃圾处理流程相对繁琐,并涉及多次转运环节。垃圾从入境航班上被卸载后,需要转运至临时存放场所进行临时储存,再转运到处理终端予以处置,各个环节储存方式不规范、等待处理时间较长等问题凸显。”重庆机场相关工作人员介绍。而入境航班垃圾处理平台投用后,重庆机场实现了从废物收存到消杀处理全流程一体化运作。国际航班抵达后,垃圾直接由各生产单位转运至方舱进行快速消杀处理,中间无须额外储存和多次转运,不仅大幅提高了垃圾处理效率,还显著减少了垃圾在运输和储存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病毒泄露和扩散风险。
与早期低效的焚烧处理方式相比,如今入境航班垃圾处理平台制定了一套全链条的环保作业流程。从废物收存环节的数字化、可移动防渗漏地磅,到蒸汽灭菌过程中的高温消毒,再到破碎毁型后的废渣处置,全流程采用先进的环保技术。此外,全封闭负压无人系统还实现了带菌空气零外排,彻底消除臭气外溢带来的“避邻效应”,真正实现了周边环境零污染。
为彻底消除公共卫生和环保风险,重庆机场对入境航班垃圾采取“零例外”策略,即所有国际航班垃圾都必须通过无害化处理方舱进行闭环处置,确保消除所有潜在风险。这种严格落实的境外垃圾处理方式不仅为重庆机场打造“无废机场”提供有力支撑,还推动了重庆市的“无废城市”建设。2024年7月,重庆机场成为首批重庆市精品“无废城市细胞”,展现了机场企业在推动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进程中的责任和担当。
智能化 低成本 远程操控即可完成处理任务
“走进重庆机场入境航班垃圾处理方舱,你能看到整个场区只有少量工作人员。例如,一名卸料工将从机坪运来的垃圾搬运至方舱内,一名操作工负责远程操控垃圾处理流程。可以说,每个环节都展现了无人化、智能化的优势。”重庆机场相关工作人员表示。

工作人员远程操控系统(本文图片均由重庆机场提供)
据记者了解,重庆机场的入境航班垃圾处理平台基于未来工厂模式,实现全流程自动化、智能化操作。工作人员通过远程操控即可完成垃圾处理任务。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这种无人化操作模式有效避免工作人员因接触涉疫垃圾而感染病毒的风险,保障了工作人员的生命健康安全。
同时,方舱内还安装了大量智能摄像头,可实时监测设备运行状态,对设备的温度、压力、运行时长、垃圾的破碎程度等关键参数进行检测。一旦发现异常,系统便会提前预警故障,维修人员可及时进行处置,保障设备稳定运行,从而提高方舱管理的精准度。
智能化带来的无人化操作模式,也让方舱建设成本大幅下降。与早期焚烧炉需要投入大量资金进行修建和维护设备相比,入境航班垃圾处理平台大幅降低了建设成本。据悉,方舱采用模块化生产和组装方式,各模块在工厂预制,不仅减少了现场施工时间、降低了难度,而且实现了运行过程全自动化,有效控制人力成本的投入。以往采用传统的垃圾处理方式,每个环节都需要大量人力,以完成装卸、分拣、消杀、破碎等环节的操作,而方舱仅靠一名操作工即可完成相关操作。
该项目的落地,为民航系统提供了垃圾处理的创新典范。其高效缩短处置链条的模式,体现了智能化垃圾处理设施的巨大优势。这不仅将进一步提高民航业对入境航班垃圾的处理水平,还增强了民航机场应对公共卫生安全事件的能力,通过更迅速地处理涉疫垃圾,保障机场运行安全。(编辑:李佳洹 校对:陈虹莹 审核:程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