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零碳机场到高效飞行,民航业以技术创新驱动绿色转型
以“绿”为底绘就美好出行“新图景”
《中国民航报》、中国民航网 记者张人尹 报道:无纸化出行服务让旅客乘机出行一路“刷脸”,新能源摆渡车安静地穿梭于机场场内,航站楼屋顶的光伏板在阳光下泛着微光,跑道上采用单发滑入技术的客机正在缓缓停靠,人工智能(AI)正在智慧能源监控中心为工作人员提供实时电力负荷与水资源循环系统调节建议……这幅低碳运行的画面,正是民航业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以技术创新驱动绿色转型的缩影。
守住了绿,就捧回了金。今年8月15日是第三个全国生态日,也是“两山”理念提出二十周年的日子。沿着“两山”理念的科学指引,中国民航持续探索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将绿色发展理念写进每一个机场、每一架飞机、每一次起降、每一次乘机出行之中。正如中国民航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相关专家所说:“‘两山’理念不是简单的环保口号,而是要让绿色成为民航发展的新动能。”
高效飞行减排立足每一次起降
让航班飞得更低碳、更绿色,意味着更优化的飞行航迹、更短的平均飞行时间和更高的进出港效率。
在成都,民航西南空管局启用了针对成都双流机场、成都天府机场的新飞行程序,优化了进港航班下降剖面和飞行航迹。根据新飞行程序测算,成都双流机场进港航班在成都终端区的平均飞行时间由26.3分钟缩短至23分钟,成都天府机场进港航班在成都终端区的平均飞行时间由25.9分钟缩短至22.7分钟。虽然缩短几分钟时间对旅客来说感受并不明显,但这意味着平均每个航班减少燃油消耗约100公斤。
在新飞行程序中,点融合(PMS)程序和连续爬升与连续下降(CCO/CDO)程序功不可没。其中,点融合程序以现有的基于性能导航(PBN)为基础,由融合点、排序弧、旁切点以及飞越点等组成,优化了进场航迹。不同于雷达引导和标准仪表进场方式,根据PMS程序,航空器将按照引导程序飞行到排序弧上,在得到管制员转弯直飞指令后转向融合点。
据悉,在通过点融合程序调整向南运行的空域结构后,成都天府机场空域容量增加约10%。业内专家告诉记者:“点融合系统充分发挥PBN‘导航精准、航迹灵活’的运行优势,对提高运行效率、增加终端区容量、简化管制工作、减少飞行冲突、提升安全保障能力起到良好作用。”
民航局印发的《“十四五”民航绿色发展专项规划》明确,将连续爬升与连续下降程序常态化运行列入重点建设项目,在西安、乌鲁木齐、长春等机场推进常态化运行。作为航行新技术之一,连续爬升与连续下降程序对减少燃油消耗和缩短飞行时间大有帮助。
所谓连续爬升运行,是指通过设定最佳发动机推力,连续爬升至巡航飞行高度层;而连续下降运行则是利用最小发动机推力,以低阻力进行连续下降。“这两种运行模式是空域与飞行程序优化设计的重要成果,通过结合适宜的空中交通管制措施与飞行操作方法,可以实现更高效的飞行”。业内专家告诉记者,在爬升与下降阶段,采用连续爬升与连续下降程序的航空器能够降低人为出错概率,显著提高飞行的稳定性和连贯性,从而减少燃油消耗、噪声污染和废气排放。
在绿色飞行技术推陈出新的同时,航空器的设计和制造也在不断演进。近年来,航空公司在提升机队的“绿色性能”方面持续发力。例如,通过在部分机型上加装翼梢小翼,优化机翼的气动布局,使航空器在相同燃油量下拥有更强的续航能力;在引入新运力时,优先考虑使用碳纤维等新型轻量化材料的航空器……
出于对未来发展的重视,制造业也在积极推进新产品研发。2023年10月,民航局等四部门联合印发《绿色航空制造业发展纲要(2023-2035年)》,明确“绿色+”助推民机产业升级、开辟电动航空新领域、布局氢能航空等新赛道三大发展路径。在顶层设计指引下,电动垂直起降航空器(eVTOL)、轻小型固定翼电动飞机、新能源无人机等新型航空器逐渐出现在空中游览、应急救援、物流运输等场景中,为公众日常出行、消费和休闲娱乐带来更多选择。
零碳机场节能从云端到地面的延伸
在航站楼附近,光伏板如同一片墨色海洋,持续将炽热的太阳能转化为电能。同时,“光储充”一体化充电桩不仅让各类新能源车辆用上了源源不断的绿电,还能将多余电能存入储能电池,在用电高峰时段释放……
今天,这样的场景已经在全国多地机场出现。机场作为综合交通枢纽和重要的公共基础设施,太阳能光伏技术是实现其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关键手段之一。
在长春龙嘉国际机场,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采用“自发自用、余电上网”模式,年发电量可达270万千瓦时,每年可节约标准煤约821.97吨,并减少多种有害气体和废气排放;上海浦东国际机场利用机场围界外侧闲置土地等资源进行光伏发电,总装机容量为13.6兆瓦,年均发电量约1500万千瓦时,可实现二氧化碳减排8352吨;重庆江北国际机场规划建设28万平方米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项目建成后预计年发电量达2400万千瓦时,约占整个机场年用电总量的10%,有望实现每年减少碳排放约2万吨。
新能源摆渡车、新能源客梯车、新能源行李牵引车……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新能源车辆出现在机场场内。2015年3月,民航局启动机场地面特种车辆“油改电”专项试点工作,北京首都国际机场、成都双流国际机场、昆明长水国际机场、长沙黄花国际机场、哈尔滨太平国际机场、厦门高崎国际机场作为机场地面特种车辆“油改电”的首批试点单位,积极探索提升机场电气化水平。
在“油改电”项目实施之前,地面特种车辆、设备消耗的汽油、柴油约占机场总能耗的13%,是机场耗能与排放的重要源头之一。通过“油改电”项目,各机场将区域内运行的牵引车、客梯车、摆渡车等特种车辆逐步更换为以电能驱动的新能源车辆,不仅有利于促进行
实现结构性节能减排,更有助于提高民航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除了光伏项目和“油改电”项目,各机场也在因地制宜、积极探索可持续发展的新路径。今年4月,国家发改委公布了《绿色低碳先进技术示范项目清单(第二批)》,太原武宿国际机场和昆明长水国际机场赫然在列。
在太原武宿零碳机场示范项目中,采光储直柔技术、多能互补综合利用技术、能碳智慧管理技术等可满足约100万平方米建筑供热需求、70万平方米建筑供冷需求,每年可再生能源发电量约1亿千瓦时;昆明长水国际机场的近零碳改扩建工程项目依托分布式光伏、空气源热泵、智能双向充电桩多元储能系统,可实现航站楼环境根据旅客需求精准调整、飞行区全面态势感知下的高效运行,每年可再生能源发电量达2亿千瓦时,相当于每年减少碳排放约11万吨。
在杭州萧山国际机场,智慧能源管控平台可实时采集空调、照明、电梯等设备的能耗数据,运用人工智能算法优化运行策略;作为全球空港树立节水标杆的“海绵机场”,北京大兴国际机场采用透水铺装、雨水花园等设施,可将雨水处理后用于绿化灌溉、道路清洗;海南博鳌机场已实现航站楼内一次性塑料制品“零使用”,改用可降解餐具、布袋等替代产品。这些新技术和新举措,让机场向着资源集约、环境友好、低碳运行的方向不断发展,不仅符合新时代民航高质量发展要求,也让“美好出行”的愿景愈加触手可及。
绿色出行不断拓展可持续发展版图
如今,无纸化出行已经成为航空出行的“标配”。
“告别纸质行程单,为环保和便捷点赞!”在民航旅客运输服务领域推广使用电子发票的新闻下,一位网友这样评论道。这一革新举措意味着旅客告别了纸质客票行程单,拥有更加绿色、便捷、高效的出行与报销体验。
除了在订票、选座、值机、自助行李托运等出行场景中嵌入无纸化出行服务,带动旅客共同参与绿色飞行和航空出行中的低碳行动也十分重要。
围绕减少飞机上的餐食浪费,东航线上选餐服务融入了绿色飞行理念。通过精准控量和科技溯源技术,东航实现了机上餐食的“按需备餐”,大幅减少了餐食浪费。同时,数字化管理贯穿餐食制作、配送上机等全流程,不仅保障了食品安全,更为航空产业链的绿色转型注入了新动力。
在技术的支撑下,旅客的飞行之旅也有了更多“绿色选择”。例如,国航推出“净享飞行”绿色出行产品,在旅客绿色出行消费、绿色行为习惯培养等方面提供积极助力。该项目以“绿色、低碳、环保”为主题,包含“净享飞行低碳行”与“净享飞行生态行”两个绿色出行子产品。其中,“净享飞行低碳行”致力于为旅客搭建低碳出行的碳抵消平台,旅客可通过支付里程或资金的方式抵消所乘航班的碳排放,项目收入将被用于植树造林等碳减排项目;“净享飞行生态行”则侧重生物多样性保护,旅客可参加环保承诺、每日任务、环保问答等活动,将收集到的奖励投入到长江生态保护公益活动中,为减少碳排放贡献力量。
为践行可持续发展理念,厦航面向星鹭用户、白鹭会员推出了绿色账户公益项目。旅客在厦航App、微信公众号、微信小程序等平台上开通绿色账户后,可通过完成轻装出行、自带水杯、无纸化值机、环保用餐等任务获取相应的“绿色能量”。例如,无托运行李的旅客可以获得50克“绿色能量”,托运行李小于10公斤的旅客可以获得20克“绿色能量”,选择在厦航平台上在线值机的旅客可以获得50克“绿色能量”……这些“绿色能量”可以用来兑换种植树苗,支持腾格里沙漠锁边林种植以及辽宁碳汇造林项目,让更多旅客参与美丽中国植树造林行动。
为推动民航无纸化出行,航旅纵横推出了“绿色出行合伙人”活动,即使用电子登机牌乘机的旅客可以领取专属出行优惠。此前,航旅纵横作为电子客票登机服务供应商,助力无纸化便捷通关服务在200多个机场落地,有效帮助旅客节省机场排队时间,助力行业节能减排。“十四五”期间,通过减少纸张的打印和使用,航旅纵横的无纸化出行服务预计将为航空公司和机场节约超过4亿元的纸张费用及其他设施设备费用,全行业可有效减少碳排放约30075吨。
从《“十四五”民航绿色发展专项规划》首次将“两山”理念全面融入行业发展顶层设计以来,越来越多使用清洁能源的星级“双碳机场”建成在中国大地上,越来越多应用绿色技术的民航客机穿梭于祖国蓝天之中……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中国民航坚持以“两山”理念为指引,坚定走绿色发展之路。在为旅客带来更多便捷、高效的低碳出行选择同时,也为全球民航业的可持续发展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编辑:李佳洹 校对:陈虹莹 审核:程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