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汇总>民航报推荐
六十载星河轮转托起雪域腾飞路——西藏民航通航60周年发展纪实
来源:《中国民航报》2025-08-27 13:24:00

8月将尽,高原的晨风已染上初秋的凉意,拉萨贡嘎国际机场T3航站楼犹如雪莲花在澄澈的晴空下熠熠生辉。一场关于“雪域天路”的盛会——西藏民航通航60周年座谈会——在拉萨贡嘎国际机场拉开帷幕。

1965年,西藏民航在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的“世界第三极”艰难起航,克服高寒缺氧、地形复杂、气象多变等世界性难题,积极服务国家战略、西藏长治久安和高质量发展,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航空出行的幸福感、获得感和安全感,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历史性跨越,交出了一份出色的时代答卷。


西藏区内8个机场

破穹:跨越高原天堑

受高原特殊地形和恶劣气候影响,西藏曾被视为不可逾越的“空中禁区”。上世纪40年代,途经西藏的驼峰航线为中国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却在3年艰苦飞行中折戟500余架飞机,牺牲2000余名飞行员。在这里开辟航线,新建机场面临重重挑战:飞机性能差、飞行经验空白、气象资料匮乏、航行地图不精确、导航设施不完备,每一项都难以逾越。

无畏开拓,筑起雪域天路。1955年底,党中央、国务院作出开辟北京—拉萨民用航线的重要指示。1956年4月26日,当雄草原上建起了简易跑道;5月26日,韩琳机组驾驶伊尔-12飞机从北线试航,穿破层层云障,成功降落在雪山环抱的当雄机场,填补了我国高高原飞行的空白;9月5日,历时118天,西藏地区第一个机场——当雄机场——建成。此后10年间,多次组织试飞。1965年3月1日,民航第一飞行大队孙权贵和毕春芳机组驾驶伊尔-18飞机从北京起飞,次日平稳降落在当雄机场,北京—成都—拉萨航线正式通航,西藏民航波澜壮阔的发展篇章就此开启。

攻坚克难,托起银鹰的翅膀。西藏民航用60年定义了高高原机场建设标准。1995年,海拔4334米的昌都邦达机场建成通航,创下当时世界海拔最高机场纪录;2006年,林芝米林机场通航,突破了地形限制,开了RNP导航技术应用的先河;2021年~2023年,努力克服新冠疫情冲击、施工期短、建材组织及运输难度大、人员及设备降效大等重重困难,争分夺秒推进项目建设,仅用2年时间就投用了山南隆子机场和日喀则定日机场、拉萨贡嘎国际机场第二跑道,用3年时间投用了阿里普兰机场,展现了高高原机场建设速度。

面对土方量大、填挖方边坡高、冻土层冬季冻结膨胀和夏季消融沉降、地下水位高等难题,西藏民航人创新研发特种混凝土工艺、冻土处理工法、BIM模拟施工等关键技术,形成了一套完整的高高原机场建设标准,不仅解决了本地建设难题,更为高高原机场建设提供了宝贵的“西藏经验”。

智慧赋能,驶入运营快车道。西藏民航生产运行保障实现从“手工操作”到“智慧驱动”的跨越,催生了一场高高原技术革命。在通航初期,管制员用算盘计算航班间隔,气象员手工绘制天气图,场务员用简陋工具维护跑道,机场每天运行时间不足6小时。如今,随着17座现代化通信导航监视台站的建成,应用RNP AR飞行程序、甚高频、广播式自动相关监视等技术,系统性重构了航班间隔计算逻辑,空域效能大幅提升;依托应用自动观测、数值预报和秒级预警技术的智能气象系统,全要素准确率提升至90%以上;2023年建成投运的拉萨贡嘎国际机场第二跑道集成温控、自融雪等尖端科技,显著提升了飞行区运行效率;特别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是2008年助航灯光系统的启用,终结了西藏民航43年无夜航的历史。这场由“人力密集型”向“科技密集型”的华丽转身,破解了高高原机场运营的难题,实现了“全天候、全时段、全空域”运行,为雪域天路插上了智慧翅膀。


1965年3月1日,中国民航拉萨站建立;3月2日,拉萨—成都—北京航线正式开通

蝶变:书写世界高高原机场运行奇迹

巍巍高原见证蝶变。60年来,西藏民航安全运行纪录不断被刷新,运输规模大幅跃升,项目建设富有成效,服务品质全面提升,治理体系日趋成熟,运行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筑牢安全防线,安全纪录不断刷新。从通航初期依靠人工经验,到技术与制度协同发力的系统化管理,再到数字化与深化改革双轮驱动的现代化治理,西藏民航持续革新安全管理理念,不断夯实安全运行根基,着力构建高水平安全体系,连续保障安全飞行60年,创造了在世界平均海拔最高、保障飞行难度最大地区安全飞行时间最长纪录。始终牢记“安全是民航业的生命线”,坚持“安全第一”不动摇,完善全员安全生产责任制,狠抓“四个责任”落地见效;深化体系建设,构建六大安全管理体系;强化风险隐患防控,聚焦空管、跑道、空防三大核心风险,深入开展安全隐患排查整治,建立重大隐患库并实行动态管理;强化科技赋能,建设应用新塔台自动化、场面监视雷达、智能气象观测等系统,实现全天候精密监控;引入智慧生产运行、智慧驱鸟、智慧安防等系统,提升智能化保障水平;强化关键岗位人员作风量化考核,加强追责处理,提升安全关键队伍胜任力。从最初“看不到、叫不到、听不到”的艰难起步,到如今不断筑牢安全防线,在世界屋脊筑起了坚实的航空安全屏障。

织就立体交通网,运输规模大幅跃升。60年间,西藏航线由1条拓展到193条,执飞航空公司从1家发展到12家,通航城市由2个增加到81个,日均航班量跃升至220余班,高峰小时起降34架次,织就了辐射内地主要大中城市和援藏省份,以及尼泊尔、新加坡和中国香港等国家及地区的航线网。旅客吞吐量稳步攀升,2006年、2012年、2014年、2016年、2018年、2021年、2024年旅客吞吐量分别突破100万人次、200万人次、300万人次、400万人次、500万人次、600万人次、700万人次,较通航初期增长1700余倍;货邮吞吐量从通航初期的14.9吨增至5.2万吨,增长近3500倍。2024年,西藏民航累计完成航班起降6.7万架次、旅客吞吐量760.9万人次、货邮吞吐量5.2万吨,同比分别增长9.9%、10.3%、9.9%,刷新历史纪录;“十四五”以来,累计完成航班起降29.46万架次、旅客吞吐量3188.24万人次、货邮吞吐量23.51万吨,较“十三五”时期分别增长28%、28%、19%。如今,航线网络四通八达,区域通达性显著增强。

加快基建步伐,综合体系加快构建。西藏民航大力推进“平安、绿色、智慧、人文”四型机场建设,区内机场由1个发展到8个,航站楼由1座发展到10座,面积由1661平方米增加到15.46万平方米,跑道由1条增加至10条,空管、机场等运行保障设施多次更新迭代。“十四五”期间,重点建设项目历史最多、投资规模历史最大,项目总投资达184.4亿元,先后建成投用拉萨贡嘎国际机场T3航站楼、山南隆子机场、日喀则定日机场、阿里普兰机场,此外还包括拉萨贡嘎国际机场新建第二跑道以及T1、T2航站楼整体改扩建工程。同时,随着拉萨贡嘎机场正式升级为国际机场,西藏民航正加速构建“一干多支”的现代化机场布局,为打造面向南亚的国际航空枢纽奠定坚实基础。


2024年9月20日,国内建筑面积最大、高度最高的高高原塔台——拉萨贡嘎国际机场新塔台投入运行

提升服务品质,高原特色更加彰显。西藏民航构建起独具特色的高原航空服务体系,将“人民航空为人民”的行业宗旨深植于航班的每一次起降、每一声问候之中,为旅客提供更加便捷、舒适、温馨的航空出行体验。快捷服务,全区机场平均航班正常率达到88%以上,平均放行正常率达到91.39%。拉萨贡嘎国际机场平均滑入时间7.97分钟、滑出时间12.12分钟,旅客值机平均排队时长缩短至10分钟之内,安检平均等待时间缩短至8分钟之内,首件行李交付平均等候时间仅需要6分40秒;全面实现无纸化通关、人脸识别、自助登机等智能服务;提供“一次值机、一次安检、行李直挂”等便捷服务,通程航企达18家,通程航班达3474个。舒适服务,提供弥漫式供氧、全区域免费Wi-Fi、智能充电桩等设施设备,让高原候机不再艰辛。温馨服务,创新推出藏汉双语服务、首乘服务、医疗绿色通道等特色服务,特殊旅客服务实现全流程、精细化、智慧化的迭代升级。如今,“云端天路”正以“有温度的高原服务”新形象,成为展示西藏现代化发展的重要窗口。

深化体制改革,治理体系日趋成熟。西藏区局治理体系实现历史性变革。1965年3月,成立民航拉萨站。1985年2月,组建西藏区局。2022年12月,完成新一轮改革,形成了“1+3”管理架构,组建民航西藏监管局、空管中心和机场集团,优化机构职责、人员编制,明确权责分工,强化安全监管,初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实现空管运行一体化、机务管理一体化,完成安全监管、空管运行、机场运营的专业化分离,构建了新架构、新机制、新制度、新理念、新队伍的“五新”治理体系。与1965年相比,西藏区局员工由51人增加到3354人,组织机构由7个内设部门发展到3个下设机构、3个直属单位、8个内设部门,总资产达194亿元。西藏区局正以崭新的治理模式,为西藏民航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赋能:助推西藏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

奋进60载,西藏民航始终服务国家战略,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西藏作出了积极贡献。它让边疆发展不再受限于地理阻隔,让民族团结的纽带在空中延伸,让现代化梦想照进高原现实,让生命救援不再受困于险峻山川,被誉为运输“保障线”、社会“进步线”、民族“团结线”和空中“生命线”。

航空联动旅游,西藏经济腾飞。近年来,民航在西藏交通运输体系中的占比不断提升,周转量占西藏交通运输总周转量的68.78%。2024年,西藏全区机场旅客吞吐量达到761万人次,区外客源及旅游出行占比均达70%;2024年,林芝接待国内外游客153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达138亿元,分别是林芝米林机场通航前的35倍和106倍,“航空+旅游”模式成效显著。

临空经济崛起,空港新城拔地而起。西藏民航的快速发展带动了临空经济带的形成,机场周边住宿、餐饮等关联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电商、物流、商贸等产业加速集聚,建立了“机场+城镇+产业”的联动模式。以拉萨贡嘎国际机场为例,其所在的甲竹林镇已从过去的荒凉河滩发展为现代化“空港城”,饭店、旅馆等第三产业占比超过70%,常住人口超5000人,农牧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位居全区前列。

货运航线通达,藏品“飞”全国。山南市某藏毯合作社负责人高兴地说:“以前我们的藏毯只能在本地卖,现在通过航空运输,产品销往全国各地,收入翻了好几番。”西藏民航依托货运航线,成为西藏特色优势资源转化的“加速器”,松茸、虫草等生鲜农产品可实现72小时运达全国主要城市,藏医药、民族手工艺品等西藏特色产品及高原特色水果远销国内外市场。“十四五”期间,全区机场累计运输西藏特色产品14951吨,其中虫草系列13279吨、松茸1227吨、肉类产品445吨,带动农牧民户均增收超万元。

机场布局完善,“千里高原一日还”。随着西藏民航的快速发展,进藏难已成历史。如今,从天边阿里到藏东茶马古道,从后藏到西藏江南,密集的航线网络让“千里高原一日还”成为现实,“早饮酥油茶、午品杭帮菜”的跨省生活方式正在形成。这座“空中金桥”不仅缩短了地理距离,更促进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一位拉萨市民说:“以前去内地要坐好几天车,现在早上飞成都,中午就能逛春熙路了!我女儿在上海上学,放假回家只需要几个小时,这在过去想都不敢想。”

航空服务延伸,幸福生活进藏。通过航空运输,西藏各族人民不仅更加便捷地享受到医疗、教育、邮政等基本公共服务,也深刻改变了高原人民的生活方式及思想观念。通过与12家物流企业开展合作,助力快递业飞速发展,让电商购物融入百姓日常生活;生鲜果蔬、海鲜产品通过航空运输“飞入”西藏,丰富高原百姓的“菜篮子”。同时,西藏民航每年保障3000余名内地西藏班师生寒暑假期往返,越来越多的当地群众飞往内地就业、旅游、求学,一次次跨越山海的飞行,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国际航线拓展,深度融入丝路。西藏民航持续完善航空口岸设施,积极拓展国际航线网络,陆续开通拉萨至加德满都、博卡拉、新加坡以及中国香港4条国际和地区航线,投入使用拉萨贡嘎国际机场国际货站,在国家(地区)之间架起了经济贸易、旅游发展、文化交流等多领域合作的空中桥梁,使西藏更深度融入共建“一带一路”,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

空中救援迅捷,守护高原生命。从抗震救灾到医疗救援,西藏民航用专业与速度诠释着“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理念。在日喀则定日地震救援中,震后5个多小时恢复定日机场正常运行并紧急开通夜航,确保救援人员及物资快速投送,累计保障抗震救灾航班、通航任务共74架次,运输救援人员664人次,运输物资176.3吨。党的十八大以来,区内各机场共计转运危重患者2800余人次,保障担架旅客1340余人次,为患者开辟跨区域的“空中生命线”。

赓续:西藏民航精神代代传

云端天路的每一次延伸,都铭刻着建设者、守护者征服险境的勇气与服务人民的初心。一代代西藏民航人扎根在西藏、奉献在西藏,始终坚持“缺氧不缺精神、艰苦不怕吃苦、海拔高境界更高”,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践行老西藏精神过程中,培育形成了“扎根奉献、忠诚担当、探索进取、服务西藏”的西藏民航精神。

扎根奉献是西藏民航精神的核心底色。《民航志》的泛黄纸页间,西藏民航人的坚守令人动容。1965年的拉萨航站,创业维艰:一年见不到一片绿叶菜,固体酱油拌米饭是家常便饭,宿舍处于山谷之中,狂风裹挟砂石拍打着单薄的铁皮板房。然而,老一辈西藏民航人没有退缩——他们架设深水泵,修建水塔,解决饮水难题;建造温室,种植萝卜,在雅鲁藏布江的冰水中捞水草养猪,改善伙食。这份坚韧最终让民航拉萨站获得了“四好航站”的殊荣。在平均气温0.2摄氏度、空气含氧量不足平原50%的“生命禁区”阿里,以机电班组为代表的西藏民航人默默守护着这座连接外界的“空中金桥”。在极寒天气下,他们徒手抢修供水管路,顶风攀杆排障,喷灯、棉被是他们最可靠的“战友”。通航15年来,他们精心守护着每一次起降。从天路的开拓者到守护者,一代代西藏民航人与严寒、低氧、干燥、狂风为伴,扎根雪域之巅,守护着这条云端天路的畅通与安全。

忠诚担当是西藏民航精神的政治品格。1956年,党中央一声令下,近万名官兵百姓肩挑背扛,在海拔4230米的当雄草原修建了西藏第一条跑道;1971年,万名军民在邦达草原零下42摄氏度极寒、缺氧环境中,以血肉之躯凿开冻土层,89名烈士因修建机场而长眠于此,留下民航史上唯一的机场建设者纪念碑;2010年4月,一群青年毅然奔赴阿里,3天颠簸路途,他们蜷于车厢休憩,靠路餐简单充饥,顾不上高原反应便纷纷投入筹备工作,圆满保障了阿里航站的组建及首航。

日喀则定日机场平均年龄不足30岁的管制员们同样用专业与勇敢诠释着这份忠诚。2025年1月7日,西藏日喀则定日县突发6.8级地震。在定日机场剧烈摇晃、站立不稳的塔台上,他们紧握话筒的手没有一丝颤抖,清晰准确的指令穿越电波,冷静专业地开展应急指挥,成功保障自治区救灾指挥团队的CA4431航班安全落地。

从老一辈的拓荒坚守,到新一代的无畏担当,西藏民航人用实际行动证明:忠诚,从来不是口号,而是风雨中的屹立,是危难时的挺身而出。

探索进取是西藏民航精神的动力源泉。2009年,面对成都—拉萨航线信号盲区的困境,一支特殊的队伍踏上了征服雪山的征程。他们携带测试设备穿越120万平方公里的无人区,在海拔5000米的暴风雪中徒步勘测,冻硬的方便面是他们的干粮,融化的雪水是他们的饮品,狭小的工程车是他们的栖身之所。正是这样的坚守,让2010年建成的首批通信监视台站成为照亮天路的明灯,终结了46年来无监视手段的历史。2021年2月,拉萨管制区正式从程序管制进入ADS-B时代,航路间隔从150公里缩短至40公里,空域容量扩大3倍。自2024年以来,空管团队再次突破极限:通过新建台站消除信号盲区,开发多源数据融合算法,将间隔进一步缩短至20公里,为航班提供更精准的雷雨避让指引。

西藏区局首个创新工作室——孙波创新工作室——成功研发远程水位监测预警系统等,入选全国民航团委“青春创客赢”活动展示项目,并荣获“西藏自治区劳模创新工作室”称号。西藏民航人用一项项技术突破诠释着勇于创新、探索进取的奋斗精神。

服务西藏是西藏民航精神的价值追求。西藏民航持续服务边疆发展,深入推进新时代固边兴边富民行动,加强边境地区基础设施建设,构建形成“一干七支”的现代化运输机场布局,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航空出行的美好需求,切实维护民族团结和边疆巩固。此外,21批370名驻村干部深入广袤的农牧区,植根乡村,用脚步丈量民情。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米玛次仁作为其中一员,更是先后5次前往海拔4000米以上牧区驻村,带领村民修缮道路桥梁30公里、架桥1座,解决了134户1018人出行难题,开办牧民农家乐,转移就业150余人次,创收420万元,提前一年帮助241名贫困群众脱贫,并且成功整顿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一年内使卡穷村被评为西藏自治区先进基层党组织。几十年来,西藏区局累计投入资金2800余万元,帮助10余个村居成功脱贫,为西藏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作出了积极贡献。

展望:踔厉奋发启新程

60载栉风沐雨,60载春华秋实。西藏民航60年发展取得累累硕果,离不开国家相关部委的深情关怀,离不开民航局、民航西南管理局的正确领导,离不开自治区党委、政府的指导帮助,也离不开民航兄弟单位的大力支持。

60年来,党和国家始终心系雪域高原,关怀西藏民航事业发展。大力支持机场项目投资,对西藏机场建设项目给予全额资金支持,并实施机场运营亏损补贴。“十四五”期间,中央财政对西藏机场运营补贴累计达30余亿元,有力保障了安全运营与持续发展,为西藏民航高质量发展筑牢发展根基。

民航局始终将加快西藏民航建设作为富民兴藏、长期建藏、凝聚人心、夯实基础的重要抓手,通过多项举措助推西藏民航事业发展。多次召开民航援藏工作会议,开展实地调研,签署局区战略合作协议;深化人才支援,累计选派中组部计划援藏干部人才97人次、系统专项援藏干部人才223人次;启动西藏机场建设“3+1”项目,采用“政治动员、委托援建、建设运营一体化”的新模式,加快推进基础设施建设,举全行业之力为西藏民航高质量发展指明方向。

西藏自治区党委、政府高度重视航空运输业发展,印发《西藏自治区民航运输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办法》,支持培育客货运航线,直接利好西藏民航发展;协力推进自治区范围内运输机场选址论证等前期工作,为民航项目提供用地审批、征地拆迁、生态监测、配套工程等服务保障;同时,高度重视民航安全运营环境建设,印发《西藏自治区民用机场保护条例》,强化机场净空保护、电磁环境管理、周边环境综合治理,为西藏民航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保驾护航。

民航兄弟单位及科研院所全方位协作助力西藏民航发展,参与西藏机场规划、设计、施工及建设全过程,针对高高原特殊环境创新研发多项关键技术,破解机场选址难、飞行程序复杂、极端气候施工等诸多难题;共建高高原航空安全实验室、智慧机场技术研究中心等创新平台,共享运行数据资源;联合攻关高高原机场运行技术,研发并推广应用自主创新成果,并通过专项培训、双向人才交流计划,为西藏民航培养专业技术及管理人才,建立产学研用协同机制,助力突破西藏民航发展的技术、人才瓶颈。

新起点,新征程。“十五五”期间,西藏民航将重点实施五大发展战略:构建具有高原特色且更加成熟的安全管理体系,实现高水平航空安全;优化航线网络结构,深化“干支通、全网联”,形成“一主一次两枢纽,东西对外两通道”的航线网络布局,运输生产规模再上新台阶;创新服务举措,聚焦“人享其行、物畅其流”,打造特色服务品牌;推进实施机场新建、改扩建及空管建设等10项重大工程,到2030年力争形成“一干十支”运输机场布局,全区运输机场数量达到11个,到2035年力争全区运输机场数量达到16个;积极与全国民航体制接轨,持续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实现政企分开。

2024年7月8日,拉萨贡嘎国际机场T1航站楼改扩建工程完工并投运(本文图片均由西藏区局提供)

蓝图已经绘就,目标振奋人心。西藏区局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及习近平总书记对西藏工作、民航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以高水平安全保障高质量发展,把改革、开放、创新作为动力,科技、人才作为支撑,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西藏、现代化交通强国的新征程上奋楫争先,让更多银鹰翱翔世界屋脊,让更密航线连通五湖四海,让更优服务温暖高原民心,让更健全体制惠及干部职工,让这条承载着民族团结、边疆振兴、人民幸福的雪域天路托举起高原更加灿烂的明天,在最美的时代长卷上续写西藏民航高质量发展篇章。(中国民航网 通讯员扎西顿珠、旺金凤、高钰)(编辑:李佳洹 校对:陈虹莹 审核:程凌)

责任编辑:zhangtong 000
推荐新闻: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东航江苏公司2025年职工子女暑托班圆满结业
民航湖南监管局党委中心组集中研读《习...
民航安徽监管局对芜宣机场开展暑运安全督查
中国民用航空宣传教育中心2024年度部门决算
中国民航报社有限公司2024年度部门决算
青岛空管站守护暑运天路 力保航班高效运行
便捷旅客出行路 乌兰浩特机场新增免费手...
海南航空出席2025年梅西大学中国校友会...
济州航空上半年航班准点率上升4.9个百分点
尖兵闪耀赛场 包头机场消防队全市比武展...
包头机场细化服务举措让旅客旺季出行更安心
江西航空开展八一建军节主题机上活动
锡林浩特机场探索非航新业态
上海监管局全力迎战台风“竹节草” 督...
河南机场集团启动危险品互信社区郑州试...
中国航油广东公司多举措严防基孔肯雅热...
我国自主研制新舟60民用搜救机在陕西成...
江西航空“成都—南昌”航线专属产品助...
东航云南公司地面服务部站坪保障中心用...
首都机场安保公司扎实开展分层分类廉洁...
返回首页
中国民航报社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24158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006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10120170026 网络视听许可证0113657

本网站所刊登的《中国民航报》及“中国民航网”各种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专栏资料, 均为中国民航报社有限公司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制作单位:中国民航网 办公电话:010-67355289 传真:010-67355289 通信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十里河2264信箱 邮政编码:100122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7355289 举报邮箱:news@caacnews.com.cn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常年法律顾问—北京市安理律师事务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