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初,国航、川航先后接收了全新的空客A350-900飞机,“墨镜侠”的加入让这两家航企的机队有了新成员。同时,这款速度快、效率高的机型,能为旅客提供更加智能化的航旅体验。新飞机交付后,就立即投入到了北京—上海、北京—成都等航线的运营中。在磨合期结束后,国航还考虑安排该机型执飞国际航线。
这是两家航企从源头着手、优化核心资源配置的举措。机队建设规划是航空公司重要的战略决策,对节约成本、增加收益意义重大。比如,东航自2008年开始简化机队,将机型由18种简化为由波音777、737和空客A330、A320构成的4种。仅新A330-200飞机执飞上海浦东—法国巴黎航线,单程就可减少航油消耗15吨。由此可见,航空公司的机队建设要符合航空公司定位,与自身资源和市场资源相匹配,能够服务于公司的整体发展战略。
对航空公司而言,收入来源于生产过程,却始于计划过程。科学的规划既要满足客货运发展需求,又要帮助企业获得最佳经济效益。因此,在决策阶段,航空公司的机队规划要符合自身定位,从实际出发来设计、订购能够服务于公司战略的机型,并设计相应的内饰、座椅、服务系统等。机队的运营效率还依赖于所运营市场的规模和特征。此次引进新空客A350飞机,国航与川航定制的客舱布局就有所不同。国航采用的是公务舱、超级经济舱和经济舱的布局,川航采用的则是公务舱和经济舱布局。这源于两家企业有不同的市场定位和客户群体。
在新机型引进后,航空公司要优化与之匹配的机组资源、机务资源等,让新飞机最大限度发挥作用。设施先进、智能化的飞机要交给会使用的机组、技能过硬的机务人员才能实现平稳运营。一方面,航空公司相关培训要到位,考核要严格;另一方面,要重视新机型与机组人员、机务人员的磨合,尽量在磨合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而这一磨合期既包括航空公司接机后25小时的测试飞行,也包括商业运营后的一段时间。在磨合期,航空公司要在培训飞行和维修人员、选择和使用地面支持设备、提供维修计划和技术文档等方面与制造商深入合作。
只有当飞机与其所运营的航线相匹配时,才能达到预期的成本和效益水平。不同机型具有不同的航程能力和性能特点,一家航空公司所运营的航线也因为不同的特点而有所不同,比如国际航线、高原航线,起降机场条件复杂、导航能力要求等。将机型与航线相匹配,并编制合理的飞行计划和相应的航班时刻表,才能让整体机队建设进一步合理化。
当然,在实际运营过程中,机队建设千头万绪,要考虑的因素很多。让飞机与航空公司在各个方面都更加“般配”,机队建设的初衷才能更好实现。(《中国民航报》评论员 韩磊)